回顾与未来展望发展7周年中国能源互联网

Mandy Wang, Head of Market Management and Industry Segment Management

近年来,我们经历了根本的现代化和转型。能源行业正在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运输行业正在向电气化转型,同时将物联网 (IoT)、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方法等新技术纳入其解决方案。

所有这些已经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呈现出能源成本与燃料价格解耦,生产效率与生产规模解耦的新趋势。能源行业正在从资源依赖型行业,转变为高科技制造业和数字服务业。生产力的新变化与提升,离不开生产关系即政策环境的构建,纵观全球各国的实践,能源转型都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坚决推动。

中国从2014年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到2020年初明确“数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的新基建方向,2020年9月22日首提双碳目标,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1年年底,以工商业电力需求全量进入电力市场为标志,延续多年的能源计划经济体系正式开启全局市场化转型。从技术升级到市场机制,到2060年碳中和这一可量化的目标,逐步为中国能源互联网构建起了产业发展政策新环境。

能源互联网上半场:以去碳化为导向的高科技制造业

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光伏、风电设备产业链等关键领域,中国当前已经建立起巨大的产能规模,为电网带来了化石能源碳氢键之外的可再生资源。尤其在贡献了社会消费总量10%的汽车行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构建起了不容忽视的产业新型势力。2012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均呈现加速增长趋势。截止2021年上半年,该数字增长至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 %。参考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技术路线图2.0》,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2030年达到汽车消费总量的40%,在2040年达到50%以上。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遵循Logistic增长曲线,根据2012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及寿命数据预测:2020~204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在2035年预计达到1.9亿辆,2040年达到3亿辆;2040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将逐渐趋于饱和,预计2050年保有量约为3.5亿辆 (从2021年的销售数据来看,这一目标还有望提前实现)。例如,已经率先全面公共交通全面电气化的深圳,2021年新增乘用车消费中,新能源汽车已经提前达到40%占比的目标。正如信息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与个人电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笔者认为电动汽车是构建能源互联网重要的标准化智能终端。当前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两种驱动模式),插混车型至少搭载10kWh的电量,纯电车型的平均容量约50kWh。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具备车载4/5G通信的联网设备。

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前景

不仅是车,随着移动支付今年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几乎所有公共充电桩都是移动物联网终端,扫码启动+移动支付是最常用的充电方式。

企业配送的个人充电桩也都具备蓝牙等物联通信方式。2017-2021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量从不足22万台增加至114万台,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2%;私⼈人充电桩保有量量从 24 万台增加⾄至147 万台,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9%。电动汽车及其充电网络是典型的数字交通融合基础设施,可以说是能源互联网的一大典型应用。

能源互联网下半场:以价值实现为导向的数字服务业

2022年初,9部委联合发文促进绿色消费,企事业单位率先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大湾区某市电网新启用的办公大楼,就安装了屋顶光伏,新租用了支持V2G双向充放电功能的电动汽车作为工作用车,并配套建设了V2G充电桩。电动汽车反向放电作为储能载体,欧美都用不少示范项目,深圳项目的亮点在于其打通了出行服务的车联网、补能服务的充电网和深圳市的虚拟电厂平台。系统更具用户提交的出行工单调度车辆,确保接单时具备足量续航里程,待命车辆发挥其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或吸纳屋顶光伏发电,避免对配网的充电和电压抬升,或通过站级能源网关,感知楼宇负载轻重,开展削峰填谷。

还可以将其灵活性通过聚合平台,响应本市虚拟电厂的城市级电网调控目标。充电桩的充放状态变化,要综合考虑车辆电池安全、车型与配网需求和虚拟电厂指令,这一个并不依靠人类工程师孜孜不倦的分析与操作,而是通过搭载AI算法的“能源机器人”与其所在的分布式资源管理网络,实现自感知、学习、自进化,基于高精度系统预测,随机应变的进行统筹操控。在这个案例中,产生价值的绝不仅是触手可及的EV、光伏、双向充电桩等硬件设备,更是能源互联网跨系统字节融合、预测计划与价值实现。

能源互联网释放电动汽车“出行+能源”一体化服务潜力

最近在实施自动化操作技术 (OT) 和系统化 IT 应用方面的大规模部署经验可以应用到交通运输部门之外,包括能源技术。它将帮助我们减少碳排放,直至
实现碳中和。具有盈利性电力和碳市场的能源互联网将连接并形成更大的价值网络,将参与辅助电网服务和创新应用,如需求侧响应。这将推动高科技能
源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促进能源互联网独角兽的出现。中国一定会出现类似AutoGrid(美国)、Next Kraftwerke(德国)这样的能源聚合平台企业。大量搭载新能源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及其安装的电池)将形成“能源海绵”,为电网提供海量、适应性强的资源池。这也将在中国以 Autobidder 的形式催生特斯拉等价物。

Get in touch
Mandy Wang
Head of Market Management and Industry Segment Management